台湾2022年通胀率达14年来新高******
中新社台北1月6日电 台湾行政当局“主计总处”6日公布,12月消费者物价总指数(CPI)同比上涨2.71%;2022年全年CPI涨至2.95%,通货膨胀率为14年新高。
综合中央社、联合新闻网、《经济日报》等台媒消息,台湾12月CPI指数是连续第17个月超过2%的通货膨胀警戒线,当月环比上涨0.16%。
台“主计总处”称,12月CPI上涨,主因是外食费、蔬菜、肉类、水产品、蛋类、房租、家庭用品、油料费及娱乐服务费用上涨所致。只有水果与通讯设备价格下跌,抵消部分物价涨幅。17项重要民生物资的物价涨幅达6%。“主计总处”有关部门负责人曹志弘表示,台湾2023年全年CPI年增率预估为1.86%,但第一季度仍会大于2%。
台湾民众党当天举行记者会指出,年关将近,物价持续上涨,却未见行政当局积极作为。该党立法机构党团干事长张其禄批评,此时“经济部”还称去年11月台湾CPI仅2.35%,但包含鸡蛋、肉类、面粉等17项民生必需用品,11月物价年增率平均为4.93%,鸡蛋价格甚至增加31.29%。
有岛内专家分析指,2022年绝大多数工薪阶层可运用的实际薪水是缩水状态,民众日常生活的必要开销普遍多了10%到15%。(完)
一折保时捷,误会如何解?******
错标超低价保时捷下单后须交付吗?近日,某地一家保时捷中心上线一辆轿车,标价12.4万元,引发大量消费者订购。截至当天晚上,该销售链接共有近600个预订单。随后,保时捷下架了这辆车并退回消费者订金。此事引发社会热议,有不少网友评论称,按照诚信原则,商家既然提供了链接且客户下单了,那么就应该交付。(2月2日《法治日报》)
平均售价100多万的豪华车,一折出售,优惠力度之大,也难怪让人心动。然而,除了心动外,可能更多的是疑惑。相信那些下单了的客户也会抱有疑问,“标价远低于实际价值,这可能吗?”当然,或许有更多人的心里会出现另一个声音,“万一这是真的呢?”于是乎,争执就由此产生了。
近年来,网络平台卖家错标商品价格、出现“乌龙”订单的现象时有发生,引发纠纷不断。人们争论的焦点,往往在于其“重大误解”的认定上。
何为“重大误解”?按字面意思,可以简单理解为双方信息存在误差,而且其中一方会因为误差造成出现重大损失。实际上,按照我国民法典对重大误解制度的相关规定,如果确实是商家无心之失或技术故障,导致出现极不公平的“乌龙”订单,商家可以重大误解为由撤销合同。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对“重大误解”的解释,一般是由商家“自证”,而消费者却难以考证,这就让消费者在天然上处于信息弱势一方。当误解情形不明显,或存在商家刻意引流的情况下,重大误解制度更有可能成为某些商家暗箱操作的“遮羞布”,这就与其设立的初衷事与愿违了。
其实,按照公平与诚信的交易原则,若出现重大差错而导致重大误解,就如本次的“一折保时捷”,商家为避免重大损失而行使撤销权,这无可厚非。但误会不会自动解除,需要商家拿出真诚实意,主动向消费者寻求谅解、协商解决,造成消费者的信赖受损也应有相应的补偿。而任何私下强制解除合同的行为,不仅有可能加深误解,而且也不合法律程序,有可能背上新官司。
对于消费者来说,面对商家恶意引流、肆意操纵标价的行为,要敢于维权。当然,捡漏之心,人皆有之,但一个诚信友善的消费者,也不应拿别人的错误来“奖励”自己。 (陈文杰)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