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斗鱼在打击网络暴力和侵权行为处理方面的相关数据。
加强平台生态治理的同时,斗鱼也将正向价值观的主动弘扬与传播,置于与平台业务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斗鱼正能量内容开播时长达6.2万小时,直播场次近1.2万场;泛知识类内容直播时长超520万小时,较2021年增长25%。上述直播为用户提供了了解专业科普、社会人文、慈善公益、反诈技能等内容的生动场景,例如斗鱼举办的《鱼你同行温暖新春》系列直播活动,展示了不同领域平凡岗位上的“非凡英雄”,引导网友们关注一线工作者,传递对生活的共鸣与热爱。
2022年,斗鱼正能量内容开播时长达6.2万小时,直播场次近1.2万场。《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共有1000多家政府机构和1500多家官方媒体入驻斗鱼,不间断传递着知识科普、乡村振兴、强国强军等正向选题,为向善向上的网络氛围添砖加瓦。
此外,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纯净健康的平台体验,斗鱼还特别设立了“青少年模式”,并建立了覆盖协议保护、防沉迷机制、打赏限制、时间管控、家长控制、生态净化等领域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全面保护青年群体的身心健康。
积极投身公益事业,释放商业之上的价值
《报告》显示,2022年,斗鱼发起了10余个公益项目,覆盖关爱青少年成长、乡村振兴、非遗文化传承、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主动承担起了企业社会责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
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斗鱼联合中国青年报社举办了共青团“青耘中国·秋收硕果”公益直播助农系列活动。在活动中,余霜、Gemini等斗鱼头部主播担任“好物推荐官”,通过直播推广特色农副产品,助力当地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由于该活动反响热烈、意义深远,被评为了共青团“青耘中国·秋收硕果”公益直播的全国示范性场次。
“青耘中国·秋收硕果”公益直播助农系列活动。去年6月,斗鱼在武汉市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携手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华为等机构,共同推出了“数字江豚”公益计划。在首期项目中,斗鱼设计上线了6款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数字江豚”藏品,并免费向网友在线发放了12000只“数字江豚”。在第二期项目中,斗鱼主播雨神捐赠了5万元善款,认养了一头编号为“T21F01”的长江江豚。
斗鱼推出“数字江豚”公益计划。2022年世界读书日当天,斗鱼举办了“护苗·鱼阅计划”公益项目,携手旗下深圳DYG电竞战队联合出资66666元,捐建了武汉市江夏区法泗小学鱼阅图书室。斗鱼公益团队邀请专业设计团队设计了宽敞、明亮的图书室布局,捐赠了全套全新的书架、书桌椅等,并精心挑选了2000册高质量书籍,包括经典名著、人文社科、童话故事等多个品类,为孩子们打造了一间“有温度”的图书室,传递了斗鱼对青少年成长的温情关怀。
重视平台科技创新,打造员工友好型雇主品牌
2022年第三季度,斗鱼与腾讯云平台联合打造了基于云游戏技术的"云观赛"场景模式。这一技术构建了一个虚实结合的电竞赛事场馆,能够实现“万人同屏”以及直播间礼物打赏的3D特效,大大提高了内容的互动属性。此外,斗鱼联合NVIDIA、OBS推出了超分辨率增强技术,完成了直播画质的跨越式提升。斗鱼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持续投入,也持续引领着直播行业的创新发展。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斗鱼已累计申请专利3555项,其中发明申请2895项,获得发明授权1757件。在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公布的“2022民营企业发明专利500家”榜单中,斗鱼全国排名第28位,位列湖北省民营企业第一。此外,斗鱼还荣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湖北省知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等奖项荣誉。
斗鱼致力于营造开放的职场环境,重视员工的工作幸福感,致力打造“员工友好型”雇主品牌。《报告》显示,斗鱼员工平均年龄为28岁,女性员工数量占比超40%,斗鱼关注员工群体的年轻化与平等化,鼓励释放职场“她力量”。疫情防控期间,斗鱼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500多个就业与实习岗位,为缓解“史上最难毕业季”的就业形势贡献了一份力量。
2022年,在员工成长方面,“斗鱼学堂”为广大员工提供了丰富且平等的培训机会,全年累计培训时长252小时;在员工福利方面,斗鱼累计举办了超过50项员工福利活动,创造了“充满幸福感”的职场环境,也保证了轻松的工作氛围与蓬勃的组织活力。斗鱼的企业社会实践受到了媒体机构的高度认可,2022年,斗鱼还获得智通财经“最具社会责任上市公司”、南方都市报“社会责任实践创新企业”等多个奖项。
从平台内容生态的高效治理、到社会公益的温情链接,再到科技创新与员工关怀,斗鱼依托自身平台优势,已形成了完善的社会责任履责体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媒体、投资者与用户的认可。斗鱼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斗鱼将继续走在合规与公益的前沿,用更具创新性的探索与更果决的投入,履行头部直播平台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继续创造商业之上的社会价值。”
搜索
复制
东西问丨霍巍:为什么西藏文明轨迹始终向东发展?****** 中新社成都1月17日电 题:为什么西藏文明轨迹始终向东发展? ——专访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霍巍 中新社记者 贺劭清 岳依桐 中国西藏地区的文字出现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建立以后,此前漫长的时段无文献可据。由于传统藏学研究主要依赖汉、藏文献和极少量的吐蕃金石、简牍材料,无法解决考古学上关于西藏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的关键性问题。经过数代中国考古工作者接力,这些问题实现突破,西藏考古的话语权逐渐转移到中国学者手中。 科学考古证据显示,西藏的文化和文明始终和中国内地紧密联系,为何其文明轨迹始终向东发展?西藏考古如何为全人类提供“高原文明”独一无二的世界样本?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霍巍日前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西方考古工作者在西藏地区的考古工作有何建树与局限?中国对西藏地区的考古工作最早可追溯至何时? 霍巍:西藏考古可以说是一门国际显学,在西藏和平解放前,以“藏学家”身份进入西藏进行“考古”“探险”活动,可以说是西方学者的“专利”。其中代表人物是意大利人朱塞佩·杜齐,他在西藏佛教艺术研究、西藏西部的部分遗址考察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但总体而言,科学性不强,比较零散、不成系统,且大部分工作以地面采集、寻访为主。 虽然西方学者曾一度开启西藏考古之门,但真正科学意义上的西藏考古工作是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后才真正兴起。以著名考古学家童恩正教授在西藏昌都卡若发掘了新石器时代的卡若遗址为标志,西藏考古进入地下发掘阶段。 这个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遗址,第一次将西藏高原史前人类生存活动的科学证据揭露于世。原来早在新石器时代,西藏高原已有定居人群。他们用骨针缝纫衣物,会种植小米(粟),制作陶器,甚至还会用动物骨头、陶器残片和远方输入的海贝制作精致的装饰品。考古工作者在获取大量科学材料的同时,提出了卡若遗址的先民与中原文化、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间相互交流的问题。
中新社记者:西藏考古的话语权,如何从西方学者逐渐转移到中国学者手中? 霍巍:在各民族考古工作者不断努力下,中国在西藏考古学上关于人类早期文明最主要的三大关键性问题,即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这些过去西方学者很少涉猎、且缺乏科学考古材料的领域不断取得突破。西藏考古的话语权逐渐转移到中国学者手中。 举例来说,早期人类是什么时候踏上青藏高原这个问题,西方学者几乎无解。近几年通过中国学者的努力,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讲,距今5万年前左右,人类已经定居在青藏高原,开始了他们的文明创造。在5000年前左右,已经有了像卡若遗址这样的新石器时代农业聚落,人们在这片土地学会种植小米,随后引进了青稞。 即使是进入有文献记载的西藏历史时期,考古学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丰富着西藏历史。如我们在中尼边境吉隆发现的唐代官方使节王玄策所建《大唐天竺使出铭》石碑。这块石碑的发现是目前实证唐—吐蕃—天竺道路的唯一实物证据,比今天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要早出一百多年。 这项20世纪以来中印交通史、唐蕃交通史上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说明中国学者利用天时地利之便,在西藏考古领域不断取得新成果。目前中国考古工作者提出的关于象雄考古、吐蕃考古、高原丝绸之路考古、西藏佛教石窟寺考古等前沿性的学术课题,已引起国际藏学界高度关注,其研究成果日益得到中外学术界的高度认同。 中新社记者:《大唐天竺使出铭》是否实证了传奇人物王玄策的存在?能否展开讲讲这一石碑的出土过程和意义? 霍巍:文献曾记载,在吐蕃时期,也就是公元7世纪左右,中印之间有一条重要的国际通道,唐代使节王玄策曾利用这条通道前往印度。王玄策第二次出使时,遇上天竺内乱。王玄策和他的副手在吐蕃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以及泥婆罗的帮助下,帮助天竺平定内乱,完成了这项出使工作。 虽然在不少海内外的民间故事中,王玄策常以“大唐第一猛人”的形象出现,但在《大唐天竺使出铭》发现前,学界对唐代中西交往史存在诸多疑惑,无论是王玄策,还是关涉出使路线的蕃尼古道,都对其存在与否有着极大质疑。中外考古工作者曾多次探寻这条古道的遗迹,如19世纪末法国学者烈维·格里逊为了寻找王玄策当年在印度耆崛山所建碑铭的遗迹,曾经亲临实地考察,但最后却不得不“顾此山草木蔓愆,攀登甚难,失望而返”。 1990年6月,我们在吉隆考古调查期间,在当地民众帮助下,寻访到了一块宽81.5厘米、残高53厘米,悬挂着哈达、涂满了酥油的碑刻。老乡长告诉我们,当地藏族民众对这块刻有汉字的“石头”十分崇敬,认为是可以保佑地方平安的“神灵”。 《大唐天竺使出铭》碑铭局部。受访者供图擦洗碑刻后,碑上的文字逐渐显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用篆字书写的额题“大唐天竺使出铭”。这方碑刻虽已残损,但还残留有阴刻楷书24行,从书法和格式上都具有唐代碑铭的特点。经考证,它记录了王玄策第三次出使,是目前西藏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唐代碑铭,也是唐—吐蕃—天竺道路的重要实证。 中新社记者:为什么西藏文明的轨迹始终朝东发展?西藏考古如何为全人类提供了“高原文明”独一无二的世界样本? 霍巍:青藏高原是地球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长期被认为是“人类生命禁区”。西藏考古的科学发现,用大量实物证据打破了这一神话,并提供了早期人类为什么能适应高原、在高寒缺氧的情况下生存发展的人类学依据。 此外,西藏考古还从文化特征上,向世界展示生活在高原上的人群,如何通过他们的艺术创造,在宗教、美术、哲学等方面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成为了非常重要的西藏文化符号。 金刚亥母。刘宝成 摄通过西藏考古还让我们看到,从史前时期到各个历史阶段,生活在这片高原的人们,他们总体的发展趋势是东向发展,和内地紧密联系在一起。 如早在5000年前,卡若遗址的先民就已经和黄河上游地区发生了很密切的联系;唐代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进藏,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宗教、文化、制度、典章、服饰和技术,促成吐蕃加速融入到以唐朝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元朝西藏纳入到中央行政管辖,从此奠定了西藏与中央政府之间的从属关系,直到明清民国都未曾改变。 这些历史事实都足以证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我们问西藏文化的底色在哪里,西藏文化的底色是在东亚文化圈,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大家庭中的一员。(完) 受访者简介: 霍巍,现任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考古学科召集人之一、国家社科基金评委、教育部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四川省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
|